近两年来,芯片短缺一直是困扰汽车行业的“老大难”,导致全球汽车厂商减产数百万辆。目前芯片短缺危机似乎在缓解,但你可能不知道车企在其中付出了多少,这个代价可能是永久的。
共担风险,共担成本。
在芯片短缺最严重的2021年,很多跨国车企成立“作战指挥室”,及时抢芯片,保证供应。如今,芯片“作战指挥室”在汽车企业中已经日益常态化,芯片已经成为汽车研发阶段需要考虑的因素。汽车行业高管和半导体行业高管都承认,这将把原本属于半导体厂商的部分风险和成本转移给汽车厂商。
近期,通用汽车、大众汽车集团、福特汽车等跨国车企纷纷成立新团队,方便与芯片厂商直接谈判合作,共同设计汽车芯片。比如大众旗下软件公司CARIAD,最近宣布将与意法半导体联合开发车规芯片;以“准时制生产”为代表的日系车企开始接受更长的订单等待时间,提高库存水平;博世和电装等一线供应商在芯片采购和生产方面投入巨资,以平息来自原始设备制造商的愤怒,即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许多行业高管和分析师都表示,上述事实代表了汽车行业的一个根本性变化:为了在芯片供应链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汽车制造商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增加投资,更多地参与芯片开发的实际工作。这对于过去主要依赖一级供应商获得半导体芯片的车企来说,无异于180度大转弯。
对于芯片厂商来说,需要加强与汽车厂商的合作,半导体行业之前一直被他们忽视。许多半导体行业的高管指出,汽车制造商对芯片供应链的运作缺乏了解,他们不愿意分担成本和风险。
长期以来,汽车厂商一直处于供应链体系的“金字塔”顶端。AFS咨询公司表示,自2021年初以来,芯片短缺危机已使全球汽车产量减少了1300万辆。为了获得足够的芯片供应,汽车制造商不得不接受更高的成本。AFS全球汽车预测副总裁萨姆·费奥拉尼(Sam Fiorani)说:“汽车行业是一个傲慢的行业,现在他们正踢向铁板。”
地面半导体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托马斯·考尔菲尔德(Thomas Caulfield)表示,汽车行业必须明白,不能再将建设数十亿美元芯片工厂的风险留给芯片制造商独自承担。“就因为我们有汽车工业需要的东西,就应该承担所有的风险。除非汽车制造商做出明确承诺,否则我们不会投产。”考尔菲尔德说。
去年11月,福特宣布与格罗方德达成战略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芯片,共同解决全球芯片短缺问题。地面半导体公司汽车业务部负责人迈克·霍根(Mike Hogan)表示,该公司正在与多家汽车制造商洽谈合作事宜。美国芯片制造商SkyWater的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桑德曼(Thomas Sandeman)也指出,该公司目前正在与汽车制造商谈判,讨论汽车公司购买生产设备或支付RD费用的可能性,以分散投资风险。
汽车也是芯片工业一部分。
Synaptics是一家美国人机界面技术提供商。这家公司生产的芯片用于驱动汽车触摸屏。触摸屏控制芯片的短缺也导致汽车大量减产。有些车企甚至在部分车型上取消了触屏功能,通过减少配置来优先保证生产,但这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
Synaptics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赫尔斯顿(Michael Helston)表示,最近,半导体行业和汽车行业之间的直接合作越来越多,这有助于他们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更好地控制各种风险。
赫尔斯顿说,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现在在汽车显示面板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特别是在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中。虽然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具有低功耗、超薄超轻、响应速度快等优点,但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寿命没有液晶显示器长。有业内人士曾认为这可能会限制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但在过去的两年里,这种观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我们现在能够直接与汽车行业的高管交谈,我们已经成功地说服他们,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可以为驾驶员提供更好的安全视觉解决方案,并提高车辆的可靠性。”他说,“半导体产业和汽车产业的合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日本瑞萨电子和荷兰恩智浦半导体的高管表示,他们正在与车企合作,共同培训工程师,帮助汽车制造商设计新的芯片架构。“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觉醒了。”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首席执行官库尔特·西弗斯(Kurt Sivers)表示,“他们已经明白芯片对汽车有多重要,他们知道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汽车企业除了投资芯片生产,当务之急是寻找相关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权威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表示,到2026年,每辆车的平均“核心内容”将超过1000美元,是2020年的两倍。就像现在,一辆纯电动保时捷Taycan有8000多块芯片,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是现在的2 ~ 3倍。
"我们充分意识到今天的汽车也是半导体工业的一部分."大众集团半导体管理高级经理Bertheld Heron Tal表示,“大众现在有专门从事战略芯片管理的人才。”美国硅谷风险投资顾问西穆迪斯指出,汽车制造商要吸引和留住芯片工程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汽车公司不得不与谷歌、亚马逊、苹果等强大的科技巨头争夺人才。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